【王莽谦恭未篡时全诗】“王莽谦恭未篡时”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原诗如下:
> 王莽谦恭未篡时,
> 天下归心仰其姿。
> 假使当年身不死,
> 子孙岂得在朝为?
这首诗通过回顾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的崛起过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行为与结局的深刻反思。王莽在篡位之前,以谦恭、仁厚的形象赢得众望,但最终却走上篡权之路,导致国家动荡。诗人借此讽刺那些表面道貌岸然、实则野心勃勃的人。
一、诗歌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白居易 |
出处 | 《放言五首·其三》 |
主题 | 历史人物的表里不一与命运结局 |
意象 | 王莽的谦恭形象与篡权行为的对比 |
表达方式 | 借古讽今,借史论人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
二、历史背景分析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权臣,他通过虚伪的仁义之举博得民心,后逐步掌握大权,并最终取代汉室,建立新朝。然而,他的统治并不成功,反而引发社会动荡,最终被推翻。白居易通过此诗,揭示了人性中“表里不一”的一面,也警示世人不要被表面的美德所迷惑。
三、诗歌意义解读
观点 | 解读 |
真伪难辨 | 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难以分辨真假 |
功过相抵 | 即使有功,若动机不纯,终将失败 |
历史教训 | 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
人性反思 | 对人性中的虚伪与欲望进行批判 |
四、现代启示
1. 识人需深思:不能仅凭表面行为判断一个人。
2. 警惕虚伪者:历史上不乏伪装善良、实则阴险之人。
3. 注重本质:评价一个人应看其本质与行为是否一致。
4. 历史可鉴:古人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五、结语
“王莽谦恭未篡时”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历史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