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室词语意思】“继室”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含义与家庭结构、婚姻关系密切相关。在现代汉语中,“继室”一词使用频率较低,但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古文或了解传统社会的家族制度。
一、词语解释
“继室”指的是丈夫在原配妻子去世后,再娶的妻子。在古代,这种婚姻形式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或贵族家庭中。继室与原配妻子(即“正室”)不同,通常地位略低,但在家庭中仍具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
此外,在某些语境下,“继室”也可泛指“继母”,即父亲再婚后的妻子,但这一用法相对较少。
二、词语来源
“继室”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史记》等古代典籍,多用于描述男子在原配去世后续娶的情况。例如:
> “公孙无知之乱,齐桓公卒,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国,管仲、鲍叔牙辅之。……及小白立,是为桓公。鲍叔牙曰:‘君使民不亲,非所以为政也。’遂以继室之事告之。”
> ——《左传·僖公十五年》
这段话中,“继室”即指桓公的续妻。
三、词语用法与特点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名词 |
含义 | 丈夫在原配死后所娶的妻子 |
地位 | 相对低于原配(正室),但仍为合法配偶 |
历史背景 | 多见于古代社会,尤其是士族阶层 |
文学用途 | 常见于古典小说、历史文献中 |
现代使用 | 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学术或文学研究 |
四、相关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继室”的关系 |
正室 | 原配妻子 | 与“继室”相对 |
继母 | 父亲再婚的妻子 | 与“继室”有部分重叠,但更偏向母亲角色 |
妾室 | 无正式婚姻关系的女性 | 与“继室”不同,地位更低 |
五、总结
“继室”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特定词汇,主要指丈夫在原配妻子去世后所娶的第二任妻子。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尤其在士族和贵族中较为常见。虽然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阅读古籍或研究传统文化时,了解“继室”的含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词义、来源、用法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