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对应翻译】《屈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记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文章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体现了屈原的高洁人格与悲剧命运。以下是对《屈原列传》原文与现代汉语翻译的对照总结。
一、内容概述
《屈原列传》主要讲述了屈原在楚怀王时期的仕途经历、其政治主张、被谗言所害的过程,以及最终投江自尽的结局。文章通过叙述屈原的忠诚、才华与遭遇,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同情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忠臣遭忌的社会现实。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同宗的人。 |
为楚怀王左徒。 |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治国之道,擅长言辞。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在朝中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发布政令;在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
王甚任之。 | 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
以上官大夫不修旧法,而欲专权,故谗屈原于王。 | 上官大夫不遵守旧法,想要独揽大权,因此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
王怒,疏屈原。 | 楚怀王发怒,疏远了屈原。 |
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而屈原为三闾大夫。 | 顷襄王即位后,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而屈原担任三闾大夫。 |
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 被流放后,三年未能再见到楚王。 |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 他忧愁苦闷,创作了《离骚》。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忧”。 |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 天是人的开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 人在困顿的时候会回到本源,所以劳累疲惫时,没有不喊天的;病痛痛苦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于内心的怨愤。 |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他上称颂帝喾,下谈到齐桓公,中间讲述商汤、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世事。 |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分明,无不显现。 |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他的文章简练,言辞含蓄,志向纯洁,行为廉洁。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 他写的文字虽小,但寓意深远,举例虽近,却能表达深远的意义。 |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他志向纯洁,所以描写事物芳香;他行为廉洁,所以死后也不被容纳。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 他主动远离污浊,像蝉脱壳一样脱离污秽,在尘埃之外游荡,不沾染世俗的污垢。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即使与日月相比也毫不逊色。 |
乃作《怀沙》之赋。 | 于是写了《怀沙》这篇赋。 |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 于是怀抱石头,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
三、总结
《屈原列传》不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篇充满感情与哲理的文章。通过屈原的遭遇,我们看到了一个忠诚正直之士在乱世中的孤独与坚持。他的作品如《离骚》《怀沙》等,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贞”精神的象征。
本文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与内涵,同时也为学习古文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