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诗赏析及意思翻译】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描绘农民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
全诗虽短,但内容深刻,既展现了农事的艰辛,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诗中“汗滴禾下土”一句尤为经典,生动刻画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与翻译,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诗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作者 | 李绅(唐代) |
出处 | 《悯农二首》之一 |
体裁 | 五言绝句 |
创作背景 | 唐代中期,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
主题思想 | 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同时揭露社会不公,呼吁关注民生。 |
诗句解析 |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物,表现农耕的成果。 - “四海无闲田”:全国没有闲置的土地,说明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 “农夫犹饿死”:尽管丰收,农民却依然饿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 |
艺术特色 | - 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 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
翻译 |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成千上万的谷物。 天下没有荒废的土地,但农民却仍然饿死。 |
赏析要点 | - 揭示了“丰收不等于富足”的社会现象; - 表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 是古代农耕文化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典范之作。 |
三、结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虽为一首小诗,却蕴含深厚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写实,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农民的辛劳,也能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今天,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粮食、关注民生、尊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