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逃窜的意思是什么】“狼狈逃窜”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危险、失败或尴尬情况时,慌乱地逃跑的样子。这个词语不仅形象生动,还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人面对困境时的无措和丢脸。
下面是对“狼狈逃窜”的详细解释,结合其含义、用法、近义词与反义词等内容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狼狈 | 形容处境困难、窘迫,无法自持 |
逃窜 | 慌乱地逃跑,多指因害怕或失败而迅速离开 |
综合解释:
“狼狈逃窜”指的是在遭遇失败、危险或尴尬局面时,人们因为惊慌失措而仓皇逃跑的状态,往往伴随着丢脸、难堪的表现。
二、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战场失利 | 敌军在战败后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
被抓现行 | 他被当场抓住作弊,狼狈逃窜 |
面对危机 | 遇到突发状况时,大家狼狈逃窜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仓皇逃跑、惊慌失措、落荒而逃 |
反义词 | 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安然无恙 |
四、成语来源(简要)
“狼狈”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原意是指动物互相依附、难以独立生存的状态,后来引申为处境艰难、难以支撑。“逃窜”则表示快速逃跑,两者结合后,形成了“狼狈逃窜”这一成语,广泛用于描写人或群体在危急时刻的慌乱状态。
五、使用注意事项
- 语境适配性: “狼狈逃窜”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情感色彩: 带有明显的贬义,适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行为。
- 搭配对象: 多用于描述人或群体的行为,较少用于描述动物或事物。
六、总结
“狼狈逃窜”是一个形象生动、带有贬义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临失败、危险或尴尬时的慌乱逃跑状态。它不仅表达了动作上的“逃”,也传达了心理上的“窘”。在写作或表达中,适当使用该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狼狈逃窜”的含义及其在实际语言中的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