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的出处】“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这句话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满足,体现了儒家对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一、原文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原文 |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雅》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善推其所爱,而及于人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无入而不自得,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二、解释与背景
“无入而不自得”字面意思是“无论进入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这里的“入”指的是进入某种处境或环境,“自得”则是指内心安详、自在、满足的状态。
这句话出现在《大学》的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君子在修身过程中应具备的品德与态度。它强调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内在的修养和自律,即使身处逆境或复杂环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信。
三、意义与应用
方面 | 解释 |
修身 | 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只有自身端正,才能影响他人。 |
自律 |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我约束和道德操守。 |
心态 | 面对困难时保持平和心态,不被外物所动摇。 |
实践 | 在现实生活中,如职场、家庭、社会交往中体现这一精神。 |
四、总结
“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的重要理念。它强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通过理解并实践这一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对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并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
总结要点 | 内容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含义 |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安然自得 |
核心思想 | 强调修身、自律与内心安定 |
应用 | 适用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与心理健康 |
现实意义 | 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抗压能力,促进内心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