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耳字的成语】在汉语中,许多成语都包含“耳”字,这些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听觉、倾听能力或对声音的敏感。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有耳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耳”字在成语中常用来表示听觉、聆听、耳朵等含义,有些成语强调听的能力,有些则用“耳”来比喻某种状态或行为。以下是整理出的一些常见“有耳字”的成语,涵盖其含义及出处。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含义解释 | 出处/来源 |
耳聪目明 | 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人机敏聪明 | 《后汉书·王符传》 |
耳濡目染 | 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 | 《孟子·尽心上》 |
耳闻目睹 |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 《资治通鉴·唐纪》 |
耳提面命 | 当面叮嘱,反复教导 | 《诗经·大雅·抑》 |
耳熟能详 | 听得多了,能够详细地讲出来 | 《宋史·刘温叟传》 |
耳软心活 | 心容易被别人的话打动 | 民间俗语 |
耳根清净 | 没有杂音干扰,心情安宁 | 民间常用语 |
耳红面赤 | 因害羞、紧张或激动而脸红 | 民间常用语 |
耳不旁听 | 不听别的声音,专心听 | 《三国志·魏书》 |
耳顺之年 | 六十岁,指听觉灵敏、思维通达 | 《论语·为政》 |
三、结语
“有耳字”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体现了古人对听觉与感知的重视。这些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广泛应用,有助于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了解这些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也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