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鹯视狼顾的汉语大词典】“鹯视狼顾”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常用于形容人目光锐利、警觉性高,或带有戒备、窥视之意。在《汉语大词典》中,“鹯视狼顾”被收录为一个具有特定语义和文化背景的成语,其含义丰富,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
以下是对“鹯视狼顾”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总结与分析: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鹯视狼顾 | zhān shì láng gù | 鹯:一种猛禽,类似鹰;视:看;狼顾:狼回头看,形容警惕、戒备。整体意指目光如鹯般锐利,行为如狼般警觉,形容人目光敏锐、心存戒备、机警多疑。 |
二、出处与用法
出处 | 说明 |
《汉书·王莽传》 | “鹯视狼顾,不识天命。” 此句用来形容王莽在篡位前的谨慎与窥探之心。 |
《后汉书·王符传》 | “鹯视狼顾,志在非常。” 表达人物目光深远、野心勃勃。 |
后世文言文中 | 多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心理状态,强调其警觉性和不可预测性。 |
三、语义演变
“鹯视狼顾”最初主要用于描述动物的本能行为,后来逐渐引申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常被用来形容权臣或野心家的行事风格。
- 本义:形容鹯和狼的警觉行为。
- 引申义:比喻人目光锐利、心怀戒备、行为隐秘。
- 现代用法:较少见于日常口语,多用于文学、历史或学术语境中。
四、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鹯视狼顾”的异同 |
狼顾鸱视 | 形容人阴险狡诈,目光凶狠 | 相似,但更强调奸诈 |
眼观六路 | 形容观察力强,反应迅速 | 更侧重于全面观察 |
虎视眈眈 | 形容像老虎一样盯着,有威胁感 | 更强调威胁性,而非警觉性 |
五、文化背景与使用场景
“鹯视狼顾”作为古代文言词汇,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与人性心理的深刻观察。在古代政治环境中,这种表达常用于描绘那些居心叵测、蓄谋已久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 适用场景:
- 历史评述
- 文学创作
- 古代人物描写
- 学术研究
六、结语
“鹯视狼顾”虽非常见成语,但在《汉语大词典》中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展示了古人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对于学习古文、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代语言的风貌与思想深度。
总结表格如下: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鹫视狼顾 |
拼音 | zhān shì láng gù |
释义 | 形容目光锐利、警觉戒备 |
出处 | 《汉书》《后汉书》等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历史、学术语境 |
语义演变 | 从动物行为到人性心理的引申 |
相关成语 | 狼顾鸱视、眼观六路、虎视眈眈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对人性与社会的观察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具体文本中的应用,可结合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