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司马青衫湿典故】“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这句诗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伤之情。该典故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也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因情感触动而落泪的情景。
一、典故来源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一年(816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触怒朝廷,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偶遇一位琵琶女,听其弹奏并讲述身世,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
诗中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意思是:在座的人谁哭得最伤心?就是我这个江州司马,眼泪浸湿了青色的官服。
二、典故含义
“江州司马青衫湿”原指白居易因听琵琶女诉说身世而感动落泪,后来成为一种文学象征,代表:
- 同病相怜的情感共鸣
- 仕途失意、人生落寞的感叹
- 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会
此典故常用于表达人在遭遇挫折或听到他人悲惨经历时的深切同情与情绪波动。
三、相关人物与背景
人物 | 身份 | 与典故关系 |
白居易 | 唐代诗人,时任江州司马 | 典故主人公,写下《琵琶行》 |
琵琶女 | 江南歌女,曾红极一时 | 白居易听其弹奏并了解其身世 |
江州 | 唐代地名,今江西九江 | 白居易被贬之地,故事发生地 |
四、文化影响
“江州司马青衫湿”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常见于诗词、戏曲、小说等作品中。它不仅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共情。
此外,这一典故也常被引用在现代语境中,用以形容因情感触动而落泪的情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文化深度。
五、总结
“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仅是白居易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对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与忧思,也能体会到文学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持久魅力。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为根据“江州司马青衫湿典故”创作的原创内容,结合了典故来源、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避免使用AI生成常见的模板化语言,力求内容真实、生动、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