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成语典故】“十面埋伏”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被敌人包围、陷入困境的处境。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下面将从成语出处、故事背景、寓意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成语出处
“十面埋伏”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垓下被刘邦与韩信等人围困的情景。当时,项羽兵力寡不敌众,最终兵败自刎,留下“四面楚歌”的悲壮结局。
二、故事背景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是强大的军事领袖,但随着战事发展,他逐渐失去优势。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将领,对项羽形成多路夹击之势。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布置了“十面埋伏”,将项羽团团围住,使其进退无路,最终失败。
三、成语寓意
“十面埋伏”比喻被多方势力包围、孤立无援的处境,也常用来形容处于危险或困境之中。它不仅代表军事上的围攻,也可以引申为生活、工作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和压力。
四、相关历史人物
| 人物 | 身份 | 简介 |
| 项羽 | 楚霸王 | 秦末起义军领袖,勇猛善战,但最终兵败垓下 |
| 刘邦 | 汉高祖 | 后来建立汉朝,善于用人,最终击败项羽 |
| 韩信 | 汉朝名将 | 在垓下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协助刘邦围困项羽 |
| 范增 | 项羽谋士 | 曾多次劝项羽除掉刘邦,但未被采纳 |
五、成语用法举例
- 例句1:他在商海中屡遭挫折,如今已是十面埋伏,难以翻身。
- 例句2:面对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他只能选择突围求生,否则将陷入十面埋伏的绝境。
六、文化影响
“十面埋伏”不仅是一个成语,还被广泛用于文学、影视、音乐等领域。例如,古琴曲《十面埋伏》便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的,生动地再现了垓下之战的紧张氛围。
总结
“十面埋伏”源于楚汉战争中的历史事件,象征着被重重包围、无路可走的困境。它不仅是军事策略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性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无奈。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背景与意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


